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智慧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着力点,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制高点。近来,辽宁、山东等地使用现代生物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升级,助力传统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电气化的智慧农业加速转型。在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共同推动下,我国智慧农业前景良好。
近年来,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成绩显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明显。数据显示,近5年来,农业机器人需求量以38.6%的年增长率增长;截至2022年底,全国超百个无人农场项目分布于22个省份,建设面积超30万亩,万亩以上大型无人农场达到10余个。多个地区在实践中探索出属于自身的特色。例如,江苏省在智慧养殖领域成果突出,一些地区的肉鸡养殖基地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养殖数字化管理,一线生产员工大幅减少。又如,山东省一些地区通过智能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实现精准灌溉与施肥,成本降低近一半,小麦亩产大幅提升。
政策的扶持为智慧农业的提质增效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多份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发展智慧农业,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农村部2024年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智慧农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标准体系、检测制度基本建立,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国产化技术装备广泛应用;重点地区、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推广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有效提升,行业管理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5%左右。可见,在推动技术研发、设施建设、产业融合等方面,政策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引导资源向智慧农业汇聚。
也要看到,一些短板弱项仍然需要解决。例如,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现象依旧存在;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的滞后,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又如,农民的数字素养水平有待提升,他们对新技术、新设备接受和应用能力还需要改善。此外,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农民还应从智慧农业中获取更多收益。对此,应多措并举,绘就智慧农业新图景。
加强政策引导。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智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突破传感器、芯片等技术瓶颈,提升技术的国产化水平与自主可控能力。完善产业支持政策,在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降低智慧农业企业运营成本,缓解融资难题。健全联农带农激励机制,通过财政补贴、项目扶持等方式,引导企业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让农户共享智慧农业发展红利。强化智慧农业示范载体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推动数据共享与应用。
提升农企研发能力。相关企业应组建高水平研发团队,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智能装备、软件系统和解决方案。积极推动智慧农业商业模式创新,探索“互联网+农业”“农业+电商”等新模式,拓展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化。加强与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智慧农业技术实际应用效果。企业还应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通过提供优厚待遇、良好发展空间等方式,吸引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投身智慧农业建设。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养。涉农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的核心功能,不断完善新农科课程体系设计,创办多功能田野科学实验室,培养胜任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型人才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型人才。建立农业人才培训基地,吸引高校、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加大对村镇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返乡创业者等特定群体的培训力度,培养农村治理人才、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和农村重点产业发展人才。组织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服务,加强对一般农业劳动者数字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培育一批掌握“新农具”、会干“新农活”的新农人。(郭丰瑞)
【责任编辑:冉晓宁】